“好的”,“没关系”,“你决定就好”,“我都喜欢”.......
在生活中,梨子就是如此随和,从不争辩,总为他人着想的人。
所以刚认识时,很多人都想和她做朋友。
但随着时间流逝,会发现她平和的背后,是很高的心墙。
为何会如此呢?
咨询中,我发现梨子总会在社交时戴上厚厚的面具。
她形容自己是个枯燥无味的人,没有梦想,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没有特别执着的事情,每天都过的很无趣。
她描绘不出那种身心苦不堪言的状态,也不知道能和谁诉说。
梨子怕别人觉得她无病呻吟,也觉得没人能懂自己的所思所想。
于是,她选择缩进了「温柔」的壳子里,与世隔绝。
来源:pexels
梨子从小就很难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
怕说错话,怕被人讨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习惯性地讨好。
而成为一个温柔的人,是规避这些担忧最快的途径。
只要什么都不说,只要对别人说的保持平静和包容,那就是一个永远不会出错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身边人说起梨子的第一反应,都是性格好。
很难用一个更鲜明的词来形容她,梨子自己也说:
我就是一个没啥性格的人。
温柔对梨子来说,成为了一种最为隐蔽,极为深度的自我防御。
当一个人对他人和世界设防,自然无法和别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
02
温柔
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时候,人的“温柔”是一种“情感钝化”心理机制,用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类关系。
但人并不是一出生,情感反应就是“钝化”的。
除了遭遇一些人际创伤,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慢慢成型的。
其中,有两大原因:
一是,不匹配的家庭提供的过于理性、单一的心理环境。
温柔的人,一般天生共情力强,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
这样的“敏感性”让人内心丰富,能感知快乐和世界之美,但也有一大弊病:
能非常敏锐、快速接收不同人的不同情绪,为此需要心力处理,感到内耗。
更重要的是,这些感受难以得到“权威”理解,他们会觉得你“想太多”,不要“多愁善感”。
来源:pexels
我的一位朋友小希就是如此。
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课间休息她看到有只小鸟躺在院里,奄奄一息。
她想找人帮忙,但大家都在玩耍,刚找到老师,上课铃声响了,她没敢打断。
等到下课,小鸟已没了气息,小希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小鸟。
从此,幼儿园成了一个伤心地,不管父母如何劝说,她死活不肯进入学校。
小希受到很大冲击,知道原委后,父母并不理解她内心的愧疚:
只是一只鸟而已,又不是你杀了它。
小希非常失落:为什么你们无动于衷呢?那是一条生命。
父母更担忧于她“不太正常”,和其他小孩不一样,担心她不合群,劝慰她:
“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没有哭啊,他们不会为这点事伤心,你为什么那么敏感呢。”
来源:pexels
感性的孩子,如果恰好遇到不匹配的,过于理性的父母和心理环境,那么在被权威包裹的巨大理性面前,ta的感性会显得非常“幼稚”,无助而弱小。
这样的规训,会让一个人误解自己丰富的想法、情感是不应该存在的,慢慢丧失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真实感知和情感流动。
除此之外,“情感钝化”的第二个原因是:
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体独特性的压制。
很多社会交往中,会有一种群体压迫感。
你不能穿的太突出,想法不能跟别人太不同,甚至连行为举止也要注意,担心他人异样的眼光。
于是内心越丰富的人,在社会适应中,内在冲突也会多很多。
例如,一位来访告诉我,她在陌生的环境里会非常难受,极度社恐。
来源:pexels
当你意识到,别人理解不到你能感受的东西时,你会强烈地自我怀疑:
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
我这样是不是不应该。
我这样是不是不受欢迎,无人喜欢。
就像小希,原本她认为,为一只鸟哀悼是件非常正常的事。
但在父母说“其他孩子都不这样”后,她感觉到,别人看待她的眼光变了。
即使那时她才5岁,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不同,生出了羞耻感。
这样的事多了,一个人也会开始变得理性,抑制自己的敏感,隐藏真实的面向。
来源:pexels
不管是父母、朋友争吵,各种纷争,伤害....ta都显得云淡风轻。
温柔地回应:没关系。
内心深处的潜台词则是:我不在意了。
无法诉说的失望,难以表达的愤懑,千言万语都在一句“没关系”里。
而温柔,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麻木、疼痛与无力,以达到短暂的自洽,与世界的和解。
03
真正的温柔
是允许自己的攻击性
很多温柔的人最后都会陷入同一个困境:
我想面对我的敏感,但又担心,这样的我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似乎,我必须做出选择。
其实,这两者不一定要完全割裂。
人可以同时延展两种特质:
“钝化”为社会适应服务;
敏感为发展自我服务。
也可分为:“社会我”和“真实我”。
而做到这样,首先就需要你放下“温柔”的人格面具,面对赤裸裸的,真实的情感。
来源:pexels
如同梨子,在深入咨询之后,她不再掩饰自己童年被打压、被否定、被质疑的痛苦。
她表达,诉说,愤怒,沉默,痛哭,平复,然后.....慢慢和解,自我接纳。
她也开始重新联系,那些因为自己温柔的防御,而错过的人和事。
历经这样的过程,创伤才有机会被治愈,转化。
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和人建立真实的连接,充分发展自我,发挥自身潜能。
同时,一个人也必须拥有“社会我”。
对于社会的残酷,人性的复杂要有必要的认知,不沉迷于“世界是完美的”“人都是好的”的理想化幻觉里。
努力锻炼出一定的心理灵活性,才能适应规则,自我保护。
来源:pexels
发展这两种心理功能,你才不会在冲突之间打架:
一面排斥怀疑敏感共情,独特丰富的自己,另一面又厌恶适应世界,跟随大流的自己。
我一直记得某个电影里印象很深的画面。
同样是个小女孩看到森林里有只死去的鸟,众多孩子中,只有她非常悲伤,难以自已。
她的母亲对她说:
那是因为你很特别,所以能感知比别人更丰富的情感。
你也会遇到和你一样丰富,理解你的人。
妈妈的话一直让我很感动。
在这样的观念下,一个人既保留了ta最珍贵的那部分自我,又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而丧失连接他人的渴望。
而实际上,你只有接受自己是独特的,“那个不好,但完整的自己”,才能开始自我接纳。
同时,你也要接受人与人的不同,理解不同人的心理机制,才会有真正的“包容”产生,自主地建立关系。
那一刻,你的“温柔”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有力量的。
注:本文案例均经过改写和处理,不涉及真实情况和个人隐私。
-END-
作者,丛非从,一个好玩、深邃又实用的心理咨询师,研究关系、情绪和成长,长期在北上深烟台开设“萨提亚自我成长工作坊”;“OH卡探索潜意识工作坊”和“自我分析网格图技术班”,著有《我真的很棒》《允许你自己》《自我成长的力量》《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他的微信公众号是congnotcong,赶紧去把你落在那的灵魂捡回来吧~
▼
▼
【原创】讨厌喜欢自己的异性正常么? 刘高霞
【原创】房树人求分析,可以这样画吗?刘高霞
【转载】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八个特征,如何治愈和防范?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要如何相处?
成年人|未成年人_心理咨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