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寻找大足鼠耳蝙
1998年,中科学派出考察队,考察北京房山区蝙蝠的山洞,这支考察队经过走访当地老百姓,找到霞云岭乡四合村的一个小山洞。
这个山洞有很多层,就像黄蜂窝一样,里面非常危险,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作为第一批进入这个洞穴的生物学家,亲身下到洞穴的第九层,不过这个洞穴到底有多少层,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后来这支考察队在洞穴第九层发现大量蝙蝠在冬眠,它们并不是全都倒挂金钩,也有很多是睡在岩石上,或者靠在墙边,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眼前的蝙蝠就是大足鼠耳蝙,这是北京第一次记录到这个物种。
这支考察队看到大足鼠耳蝙后肢的长度和胫长等长,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脸和小队一样长,看起来非常独特,觉得艾伦几十前的猜测可能是真的,大足鼠耳蝙可能会吃鱼。
科学家发现大足鼠耳蝙吃鱼
在2001年,中科院年轻的动物学马杰研究大足鼠耳蝙的食性,经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实验、拍摄等手段,在2002年发现大足鼠耳蝙食物中包含鱼类。
马杰博士在洞穴采集到15只大足鼠耳蝙,然后在大足鼠耳蝙胃部发现鱼的残骸,而且可以明确发现大足鼠耳蝙吃了至少3种鱼类。
大足鼠耳蝙吃鱼,但并不是捕鱼达人
大足鼠耳蝙并不是只吃鱼,雨季的时候捕抓昆虫,旱季的时候才抓鱼吃,因为雨季抓虫的成功更加高。
对大足鼠耳蝙来说,虽然它们有一对大爪子,但是它们抓到鱼的概率不是很高,而且危险性非常高。
在霞云岭的山谷中有一座很小的水库,附近的村民每次在这里撒网,都能捞出很多鱼,这个水库应该就是大足鼠耳蝠天然的觅食场,而蝙蝠身上的毛发没有一点防水能力,所以一旦扎入水中,它们非常容易丢失性命。
大足鼠耳蝠可能是通过声纳系统定位漂浮在水面上有小鱼发出的震动,然后俯冲并用两只巨大的爪子划过水面,在短暂的瞬间抓住小鱼。
在专家实验观察中,大足鼠耳蝙256次的捕鱼行为,只有32次抓到鱼,成功率只有12.5%,水面声音越大,或者大自然噪音越大,它们成功率越地。
刮风下雨期间,它们无法抓到鱼,下雨会打湿它们身体,一不小心就掉进水里,容易被淹死,而风太大,因为它们的定位系统无法锁定靠近水面小鱼。
大足鼠耳蝙的爪子有多厉害
我们都知道蝙蝠的体重一般都比较轻,而大足鼠耳蝙体重基本在30左右,体长7厘米左右,它的体毛非常短,这也是它毛发不防水的原因。
它的吻部不是非常突出,但是它的牙齿和人的牙齿有点像,前牙尖而锋利,所以只要被大足鼠耳蝙咬中的小鱼,几乎无法逃脱。
它被叫大足鼠耳蝙,是因为它的外貌非常像老鼠,当休息不起飞时,如果只看到它头部,真的还以为是小老鼠。
而大足鼠耳蝙在蝙蝠中那么突出,主要是它的脚和爪子,它的爪子大概2厘米左右爪子的爆发力上,而且弯曲,抓到鱼后,爪子可以迅速勾住鱼,让鱼丧失反抗能力。
大足鼠耳蝙独特的繁殖
大足鼠耳蝙不像很多鸟类那样有季节性迁肥习惯,它们基本都是常群在岩洞里,像广西是喀斯特地貌,岩洞比较多,这种地方最适合大足鼠耳蝙居住。
为了后代能够有足够的食物,雌性大足鼠耳蝙把排卵期选在春季,而雄性大足鼠耳蝙为了优生优育,在能量最旺盛的春季产生小蝌蚪,为了冬眠节约能量,春季它们一般不产小蝌蚪,只是保留好产生的小蝌蚪。
而它们一般10-5月份产生小蝌蚪,保质期为3个月,所以基本5月份左右交配,最后5月份生下小大足鼠耳蝙,而雄性大足鼠耳蝙在孩子出生后,夜晚开始忙碌的捕鱼工作,不然家里没有“刺身鱼”了。
大足鼠耳蝙数量直线下降
大足鼠耳蝙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福建、黑龙江、新疆、海南等20多个省份,国外和老挝也有它们的身影。
大足鼠耳蝙分布的确非常广泛,但是很多山洞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大足鼠耳蝙的栖息地不断被破坏,生存范围不断被压缩。
再加上现在老百姓使用杀虫剂、农药的施肥使很多昆虫数量不断减少,大足鼠耳蝙的食物越来越少。
就像长江白鲟灭绝,因为在长江建立很多大坝,导致长江白鲟无法洄游产卵,而且航运的发展,还有长江开采,导致污染增加。
再加上以前长江捕捞比较严重,很多鱼类数量直线下降,而长江白鲟作为长江食物链的上层,那么它们能找到的食物也会越来越少,导致最后灭绝。
写到最后:人类的发展的确会压缩很多动物的空间,让很多动物要么开始走向灭绝,要么闯入人类居住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