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谈一谈在《V字仇杀队》中出现过的具体象征意义,虽然影片发生在未来独裁高度发达的英国,其独裁者的名字叫苏特勒。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影片映射的的是二战时期的纳粹独裁分子希特勒。在之后的敬礼环节中也有充分暗示,这个敬礼动作和纳粹军中的敬礼动作十分相似。这个元首通过谎言、监视、秘密警察控制着人民,将一切不安定因素抹去,很熟悉的高压手段,不是么?
另外,我们再聊一聊“V”的面具的由来,“V”脸上的面具石来子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极端恐怖分子——盖伊·福克斯,而且影片中的火药计划也是在致敬1605年的天主教阴谋。在那场阴谋中,一群狂热的英格兰天主教狂热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以杀害其中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以及他的家人,还有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然后在地下埋了大约2.5吨的火药——大约可以把大厦炸塌22次。之后阴谋神奇败露,福克斯一帮子人喜闻乐见的的被处以极刑。
影片中对于盖伊的恐怖活动有明显的褒义成分,福克斯在某种意义下可以说是“V”的前辈和领路人,《V字仇杀队》因为这个原因而饱受争议。在这时我们不难看出,“V”的目的与福克斯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还是存在相同之处,福克斯和“V”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但不同的是,盖伊·福克斯的火药阴谋的主要诉求是提高天主教地位,是一种上层社会的利益需求他的行为与寻求正义与自由无关,但是“V”在复仇之外还迎合了时代的需求,他的复仇不仅仅是自己的需求,还是中层甚至底层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争议的点是“V”的死亡,有些人说“V”本来是可以不用死的,完全可以把火车开了之后在监视元首一行人,再反手一波举报让元首进局子里喝茶。自己重新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但是我们不妨回头看一下。“V”本身的形象是一个旧时代的的复仇者,在优雅和民主的背后是一个本应早已死去的囚犯,满前怒火的他必然会在新的时代前像烟花一样消散,他活着的唯一动力就是亲手完成复仇。
事实上,影片依然存在温情的一面,在复仇之时,“V”救下了艾薇,在与艾薇相处的时间里,V渐渐正视了自己的内心,他发现伊芙并没有被复仇冲昏头脑,艾薇指出他只是另一个苏特勒。因为艾薇的存在,V改变了他的计划,他并没有按照原先的计划让自己去炸掉国会大厦,而是让艾薇决定,而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复仇之路。这时的V可以说是十分伟大的,在这之前高举自由和民主的他终于放下了执念,而是决定将这一切真正的交给大众。
最后,我不得不坦白,其实我是被电影中的主角所设计的一连串环环相扣的情节所吸引的。在侥幸逃出拉克希尔实验室后,V就策划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恐怖事件,无论是通过秘密频道来煽动群众来反抗暴政,还是通过脱口秀节目来讽刺元首,让人们明白其实统治者并不可怕,只要联合起来就可以获得自己所梦寐以求的自由。以及到了影片最后,V亲手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多米诺骨牌群并把它推到时,真的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影片中的V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这张面具下的不仅仅是一具肉体,这张面具下的还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当说这句话时,我认为V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满怀怒火的复仇者,他还代表着其他的受压迫的人们。这就是为什么在最后,人们收到了V的邀请后自发地戴上了面具,来到了国会大厦。观赏庞大的哥特式建筑由远到近地崩塌。在这时我深深地意识到:人民不应该畏惧政府,应该是政府畏惧人民是有多么深刻的内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